首页 » 生活休闲 » 读书 » 正文

读《技术的本质》,作者: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

一 简介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

二 个人读后感与书籍分享

关于技术,或许我们对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的实现和运用了然于胸,但是我们对“技术”这个总体概念却知之甚少。因此也就有了以下疑问:

  1. 什么是技术?它的本质是什么?
  2. 它的特性和原理是什么?
  3. 它又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

技术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技术的三个方面的定义,它们分别是:

  1.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2.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
  3. 技术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运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

我们之所以需要以上三个定义,是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技术的,并各自属于不同的范畴。每个范畴下的技术的形成和进化都不同。作为一项单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singular)——例如蒸汽机,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产生的,并通过修正它的内部构件得以发展;作为一项复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plural)——例如电,则往往通过围绕某些现象和器件建构起来,并通过改变它的构件和实践而得以发展;而作为一般意义的技术(technology-general)——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则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应用,并随着由旧要素组合而成的新要素的形成,有机地成长起来。

上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

  1.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装置、一种方法或一个流程。
  2. 技术提供功能,功能指技术要执行的某一类任务。

那么什么是技术的本质呢?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技术的三大特性

对于技术,它有三大特性,其分别是:组合、递归、对自然现象的利用。具体来说就是:

  1. 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构建或组合而成的
  2. 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3. 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effect)或现象(phenomenon)

(1)组合:

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来自此前已有技术的新的组合。之前的技术形式被作为现在原创技术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新技术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现在技术的部分技术将继续成为那些尚未实现的新技术的可能的构件。慢慢地,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很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组成部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机制便是组合进化。

技术的这个特性告诉我们一项新的技术(发明)从来都不是从无到有突兀地出现的,相反往往需要依赖于以往一项或多项技术。几年前,我总听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有人认为读书多了会限制人的想象力,让人思维固化,因此也就不能发明出新的技术,最终“沦为”平凡人。虽然我当时隐约感觉这种论点不太对劲,但是也没法具体指出其逻辑漏洞。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了:技术的组合特性告诉我们,一项新技术不是平白无故“突然”被发明出来的,它的出现的必要条件在于其很多技术组件在此之前已经被发展出来了。不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术,那便意味着在研究相同技术时,我们不仅要再次研究其他人早已研究出来的前置技术,而且其性能还不一定比之更好。而这便是读书、学习的意义所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方能少走弯路,看得更高,更远。

(2)递归:

技术的模块化指的是一项技术往往都是由多个模块组成。其中一部分形成了核心模块,其他部分行使支持功能,它们自己可能还有子模块和次级零部件。这种将技术的构件模块化的意义在于:

将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可以更好地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动,同时还简化了设计过程。但只有当模块被反复使用且使用的次数足够多时,才值得付出代价将技术分割为功能单元。

在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后,我们可以发现此时技术还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 技术具有层级结构: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最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
  2. 技术具有递归性:结构中包含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也就是说,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建构而成的。

这也就是说:技术包含的集成块是技术,集成块所包含的次一级的集成块也是技术,次一级集成块包含的再次一级的集成块还是技术。这样的模式不停地重复,直到最基础水平的基本零件为止。换句话说,技术有一个递归性结构,技术包含着技术,直到最基础的水平。

(3)对自然现象的利用:

根据上述的递归原理我们可以得知:一项复杂的技术总是由多项次级技术组合而成,而次级技术又是由多项更次级技术组合而成。那么,当这样递归分析下去,最底层、最基本的技术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很显然,这些最基本的技术是对自然现象有目的的编程、利用。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技术,它们都应用了某一种或几种现象。于是现象就这样累积式建构起来,现象首先被捕获,然后这种现象被用于制造设备,并接着进一步揭示新现象。

另外,现象本身与技术无关,它们(至少物理现象)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无论对其形式或存在,我们都无法控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某些地方利用它们。如果我们这个物种在另一个拥有不同现象的宇宙诞生的话,我们将开发出不同的技术;如果我们过去发现现象的历史序列有所不同的话,我们也将开发出不同的技术。假设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我们认为正常的现象不再起作用了,那么,现有技术将失灵。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只能通过追寻现象提供的暗示来逐步增加。这听起来像是一出科幻剧,但是用不着远离地球,这种失灵就可能发生。在太空中,连最简单的事情(例如,喝水)都必须重新考虑,而我们可能仅仅缺失了一个现象:重力。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现象的关系:

  1. 科学提供观察现象的手段。
  2. 科学提供与现象打交道时所需的知识。
  3. 科学提供预测现象如何作用的理论。
  4. 科学提供捕获现象、为我所用的方法。

科学、技术的区分与联系:

  • 科学建构于技术,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
  • 科学和技术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着另一方。两者混杂在一起,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总结:身为一个技术人员,了解下技术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还是很有好处的,可以让人思想通透,看待技术发展更加理智。另外,个人感觉这本书后半部分比较啰嗦,因此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前五章也就足够了。

本书下载链接:

附:我看书过程中标注的一些语句:

  • 诺思有几篇论文阐述制度的收益递增效应。他指出,规模越大的政府总是追求更大规模,权力越大的人倾向于追求更大权力,成功的制度有复制自身的冲动,直到社会被锁死于早已僵化但曾经成功的制度陷阱之内。
  • 技术总是进行着这样一种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发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我们的不安就来自于对这种循环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恐惧。
  • 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征服。
  • 如前所述,技术是完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可能是一种装置、一种方法或者一个流程。一项技术就是要做点什么,要达到一个目的。
  • 在真实世界中,技术是高度可重构的,它们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
  • 技术依赖现象是很普遍的。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利用的自然现象或自明之理。
  • 现象只是简单的自然效应,因此独立于人类和技术而存在,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使用”(use)与之相连。相比之下,原理是为达成某个目的而利用某个现象的理念(idea),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及“使用”的世界。
  • 科学是一种观念,即自然在本质上是可知的,可以被探察、被究因的。如果以高度控制的方式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含义进行探索,就可以获得对自然的理解;科学是一套实践和思维方式,包括理论化,想象和猜测;科学是一系列认识(knowings),一系列由过去的观察与思考积累起来的理解;科学是一种文化,一种关于信仰与实践、友谊与思想交流、观点与确证、竞争与互助的文化。
  • 新现象与新技术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新现象提供了发现新现象的新技术,或者说新技术发现了导致新技术的新现象。
  • 技术和域还有另外一个不同之处。技术所占据的是模块、次级模块和零部件这样的层级关系,而域所占据的则是次级域、次次级域。电子学包含电子模拟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个次级域,而次级域又包含着次次级域,比如固态半导体元件,在次次级域中又包含了砷化镓和硅器件这样的次次次级域。
  • 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新技术是在概念当中或实际形态当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链接起来的过程。
  • 这种对旧有的成功原理的锁定所引起的现象,我称之为自适应延伸(adaptive stretch)。当一个新的情况出现或要求在其他领域应用时,人们更容易想到用旧技术或旧有的基本原理加以解决,并且会通过“拉伸”它来涵盖新的环境。
  • 新的目的和变化的环境出现时,它们通过延伸锁定技术进行适应,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精致化。最后,已被高度精致化的旧原理已经超出了它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将让位于新的原理。新的基本原理可能更简单,但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己变得精致化。这个周期循环往复,有时简单性会切入到精致化的过程中。精致化和简单性就这样来回交替,直到精致化进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到达它的边缘。
  • 一项新技术的到来会引起经济中的价格和生产网络在各行各业伸展、重塑。
  • 任何解决人类需求的方案,任何达到目的的新手段,都只有通过使用已有的方法和组件才能使其在现实中实现。因此,新技术的形成(或成为可能)总是源于现有的技术,而且总是如此。
  • 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的目的服务。某个个体技术对许多现象进行“编程”,并精心安排策划这些现象,最后使它们能够密切配合以完成特定的目的。
  • 一旦新技术(单体技术)诞生了,它们就立刻成为可供进一步地建构更新技术的潜在构件。这个过程导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进化的形态。准确来讲,是一种组合进化的形态。
  • 在繁衍性的经济中,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资源储备及将这些转变为最终产品的能力,而是来自将深层知识储备转译到新的战略性组合的过程。
  • 没有科学技术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是很难在新颖性上有所建树的。

发表评论

*